歡迎來到 養生詞典網 , 一個專業的養生知識學習網站!
黃芪是一種比較多見的中藥,用途也是很廣泛的,對于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療效,黃芪能夠補脾益氣,還能夠治療高血壓,心臟病,急性腎小球腎炎,胃潰瘍等疾病。
一、黃芪的功效
1、補脾益氣
用于脾胃虛弱,食少便溏,倦怠乏力之癥,以及脾虛泄瀉,久瀉脫肛等。北芪的補氣力強,善補肺氣,可以治療肺虛氣短,聲低懶言、神疲乏力,容易感冒之癥。常配黨參、白術、淮山、炙甘草同用。用蜜制后的北芪補益力更強。
2、固表止汗
用于表虛自汗。北芪補氣之中而有外達之性,故能補氣固表以止汗。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較好。臨床上通過不同配伍,能治療各種汗出癥;同助陽藥配伍,治陽虛自汗;同補氣藥配伍,治療氣虛自汗;同滋補藥配伍,治陰虛盜汗。若氣血不足,外受風寒,又往往不能作汗,在解表藥中配伍黃芪,能鼓舞陽氣,補益汗源,使其發汗,所謂“黃芪有汗能止,無汗能發”就是這個道理。這時宜生用。
3、益氣升陽
用于氣虛下陷之癥。中醫認為臟器的下垂是由于中氣下陷之故,北芪善于益氣升陽,可治療脫肛、子宮脫垂、胃下垂、腎下垂以及氣虛血脫的崩漏等癥。中醫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臟器下垂各癥,補中益氣湯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補氣之中而有上升之性,能升脾胃之清陽。這時宜蜜制后用。
4、利水消腫
用于氣虛水腫,常配白術、防己、炙甘草或桂枝、茯苓同用,如防己黃芪湯、防己茯苓湯均有本品。多用于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、糖尿病晚期等。
5、托瘡排膿
用于氣虛癰疽久不潰破,或潰后久不愈合,常與黨參、肉桂同用。取本品補氣健脾,能促進膿皰的早潰和肌肉的新生,有排膿生肌作用。
二、黃芪的作用
1、高血壓病:治療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,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,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。
2、缺血性心臟病:黃芪每日50克,水煎分3次服。治療92例缺血性心臟病,并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,結果表明,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。
3、急性腎小球腎炎。急性腎炎水腫,用于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。慢性腎炎水腫、脾腎虛者。
4、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。
5、黃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、減少血栓形成、降低血壓、保護心臟、雙向調節血糖、抗自由基損傷、抗衰老、抗缺氧、抗腫瘤、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。
下一篇:牙齦腫痛睡不著怎么辦?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霧霾怎么回事?霧霾的成因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