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除非考清華,不然誰去外省”?廣東考生的4個戀家理由,凡爾賽
分類: 最新資訊
養生詞典
編輯 : 養生知識
發布 : 07-10
閱讀 :80
廣東省因為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等原因,實現了經濟的迅速崛起,早已成為很多打工人和高考學子向往的目標。但相比其他很多省份,這里卻有著許多“特殊性”。比如方言、習俗等,可以說現代化與傳統并存。筆者就很期盼有朝一日能去看看地道的舞獅。想不到,那邊的高考生填志愿也別具自己的風格。廣東學生的共識,“除非考清華,不然誰去外省”一個人無法選擇出生在哪里,但長大以后只要肯努力,便有走出去的機會。而高考則是大多數學生實現遷移的最佳方式。很多省份的同學,除非本身在比較好的城市,不然往往都有“看看外面世界”的想法。這也使得高考填志愿期間,家長跟子女的意見分歧增多。廣東省的家庭這方面卻顯得格外和諧,根據筆者的了解,他們多半達成這樣的共識,就是優先留在省內。“除非考上清華北大,不然誰去外省干嘛”,一位考生的心里話。事實上,廣東考生這種傾向是有數據作為依據的。早就有機構統計過各地高考學子留在本省的概率。而廣東學生穩居榜首,為何他們這么戀家?廣東考生的戀家理由,真是“凡爾賽”筆者從評論區的廣東學生和家長留言中,總結出當地人填志愿時如此“戀家”的幾個理由。屬實有點“凡爾賽”啊。第一,廣東的飲食習慣跟很多地區不同,出門后哪有這么多好吃的啊!豐盛而多樣的早餐,就足以碾壓很多地方。湯湯水水的習慣以及廣式口味,其他省份的高校食堂哪有呢。目前好像只聽說清北這種級別的高校,專門請廚子做地道的風味菜肴。所以考不上的話,如果大學四年都勉強吃不對口味的飯菜,那可太遭罪啦。第二,省內的教育資源豐富,而且在不斷增加優質學府的數量和規模。雖然土生土長的985、211有限。可廣東總是能吸納名校在這里設立“分校區”。比如哈工大深圳校區,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。而且幾乎所有高校在招生名額上,都會明顯優先照顧本地生源,比很多省份的“寵溺指數”更高。第三,廣東人往往很介意洗澡方式,當考生聽說北方的大學浴室不設隔間,表示“萬萬不可接受”。有位學生說得有趣而真實,填志愿時本來也沒意識到自己戀家。可是對著地圖,飲食太辣的省份劃去幾個、洗澡沒隔間的省份劃去一半、氣候太干的劃去幾個。最后看看分數也不能讀名校,直接都報省內院校。第四,經濟和商業思維是關鍵。學生們覺得很多城市都不如本地發展好,沒必要去。家長們則覺得,以后無論求職還是做小生意,老家的人脈和熟悉程度很重要。廣東本就是人口流入的省份,外地人想擠都很難擠進來,有啥理由主動放棄呢?讀完大學子女多半還是要回來就業,除非能去很好的學校,否則沒必要去外省。考生去外省上大學,尤其跨越南北,確實要謹慎綜合上述的原因,廣東的大部分考生,因為去省外、省內跟家長發生矛盾的情況,還真的更少些。說到底,是經濟和教育資源的優勢。不然再留戀家鄉味,估計也需要為前途而遠走他鄉。每年都有很多家長,因為不想讓子女去外省而煩惱。學生又覺得父母太束縛自己,不顧慮真實感受。去省外、省內上大學,各自有優點和弊端。如果學生很早就有自己向往的城市或大學,并且對其有所了解,并非沖動;那么家長應該支持。高考后的學歷被稱為“第一學歷”,往往是對塑造學生更具影響力的階段,也是不少同學的執念。多年的夢想被家長強制阻止,會嚴重影響家庭關系;甚至導致子女畢業后不回家。但如果考生沒有什么了解,只是道聽途說或者想隨大流,對遠方存在不切實際的“濾鏡”。那么需要冷靜分析。尤其是跨南北報考的同學,一定要謹慎。省內不同城市尚且存在很多習慣上的差異。南方學生和北方學生,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更不一樣。能否吃慣高校食堂的口味,能否跟主流生源相處愉快,都要考慮。【結語】去哪里讀大學,在高等教育體驗和生活方式上,會存在很多不同。這些經歷也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們。一定要認真全面地考慮,多了解真實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