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慈城抱珠樓,看當代建筑師的“古城復興與人地情結”
分類: 最新資訊
養生詞典
編輯 : 養生知識
發布 : 07-10
閱讀 :95
“‘古城復興與人地情結’中國建筑師作品展”展覽現場。(01:23)慈城,位于浙江寧波江北區,是一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。7月8日,“翠屏山(慈城)建筑文化節暨‘古城復興 人地情結’建筑文化對話”在慈城古鎮啟幕。這一文化節以“古城復興 人地情結”為母題,舉辦了多場藝術活動。其中,清道光年間浙東著名藏書樓抱珠樓是此次文化節的主要展場。在這棟歷經修復的,融合了古與今的藏書樓中,10余位知名建筑師展現了各自關于人、地、建筑的理解和回憶——“‘古城復興與人地情結’中國建筑師作品展”。保留唐代街巷格局的慈城古城慈城,位于浙江寧波江北區西北部,是一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。自春秋越王勾踐始筑句章城起,到唐代設慈溪縣,慈城至今已擁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和2200多年的建縣史。這里亦是歷史上“人杰地靈”之地。慈城古鎮慈城古鎮如今,慈城古城依舊保留住了歷史的肌理,在這里,公眾可以看到唐代的街巷格局——“一街一河雙棋盤”,橫平豎直,大氣宏偉。同時,這里還留存了部分明清時期的建筑。古鎮北門外的闞山腳下有個慈湖,為古鎮增添了一份水靈秀氣。在堤壩上,則建有一古亭,名為“師古亭”,是為緬懷慈湖先生楊文元師道教澤所取,意為師古法今,向先賢學習,為民眾造福。為此,20余年前,當地政府邀請了專家團隊,在保留原有格局的基礎上,對古鎮進行了修整與規劃。走入古鎮,可以見到破磚碎瓦壘砌的瓦爿墻與庭院深深的官院宅第,古舊氣息撲面而來。徑直走去,便是慈城縣衙。該縣衙創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(即738年),是第一任知縣房琯所建,延續至1954年。據悉,如今對外呈現的縣衙是按照光緒年間《慈谿縣志》上詳圖重建的,占地四萬多平方米,整體建筑布局嚴謹,層次分明、廊道相接,既相互獨立又互為貫通。慈城古鎮內的明清建筑古城內還有慈城孔廟,建于北宋慶歷年間,歷代累有興毀,時至今日已有近千年歷史,現下仍保持著清代光緒年間原貌,是浙東地區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學宮。從外觀看,與其說是祭祀禮學之地,它更像是一座江南園林,四時常青,幽靜古樸。再往孔廟里走,便是古時的學堂——明倫堂。不遠處的校士館則是典型的明清風格,整體中軸對稱布局,其中“天地玄黃”的考場布局,工整嚴肅,蔚為壯觀。古鎮內的古縣衙古鎮內的校士館此外,慈城的抱珠樓則是近年來寧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藏書樓之一,佐證了該地區千百年來耕讀傳家之風。同時,抱珠樓亦是此次文化節的主展場,連接著慈城古鎮的古與今。融合古今的抱珠樓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,抱珠樓于2005年被重新發現。該藏書樓坐落于慈城古鎮內的始平路6號馮氏故居內,是清道光年間浙東著名藏書樓,為馮驥才高祖的從弟馮本懷所創辦。重啟后的抱珠樓馮氏故居占地面積近千平方米,由三進兩層木結構樓房組成,樓房之間有天井,最北面的一進兩層樓房就是藏書樓——抱珠樓。抱珠樓又名抱珠山房,因北依抱珠山而得名。慈城曾有過三座藏書樓,分別為:馮云濠的醉經閣,馮汝霖的寄月樓,及馮本懷的抱珠樓。光緒《慈谿縣志》記載:“其抱珠山房藏書與醉經閣、寄月樓相埒。”據考證,馮云濠、馮汝霖、馮本懷皆屬慈城馮氏啟承祠支系,清道光前后,馮氏這一支系建造過多座藏書樓。因為家族經商致富,為了子孫走科舉仕途,便于讀書,每家都花錢建藏樓書齋。1957年慈城馮氏啟承祠《谿上遺聞集錄》其中,抱珠樓主人馮本懷鐘情藏書,踐行藏以致用。道光十九年(1839年)中舉后,馮本懷開始抄書、撰書、刻書,與社會文化賢達交往、收集各種善本珍本,還親自參與了書籍的整理、刊刻工作。除了藏書,抱珠樓還曾刻印發行過慈谿縣歷史上珍貴的兩部地方文獻:《谿上詩輯》和《谿上遺聞集錄》。此兩書由清道光年間慈城德潤書院堂長、舉人尹元煒匯編;馮本懷眉批和刻印。然而,令人惋惜的是,曾顯赫一時的藏書樓,歷經沉浮,部分珍藏遺失,建筑失修。據了解,1933年,馮本懷的曾孫馮慶瑞先生,將抱珠樓已不多的殘存藏書、珍稀刻本悉數捐贈給西泠印社。改造修繕前的抱珠樓 ?佚人營造建筑事務所改造修繕后的抱珠樓 ?趙賽現在,隨著抱珠樓的被發現,它也進入了修復改造階段,并已于2022年對外開放。在利用原有建筑的空間特性的修繕改造后,新的抱珠樓融合了傳統建筑與現代化風格,并增添了幾處獨特的新建筑,如“河蚌含珠”的四角亭、“八相之地”的吉祥八字廳等,古今融匯,自成一體。其中,最為獨特的便是抱珠樓圖書館的營造,這一項目由“佚人營造”團隊負責,主持建筑師王灝擅長將傳統木構技藝轉譯成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。該樓的主體結構采用混凝土框架,正方形平面內嵌八邊形的基本幾何系統。八根混凝土柱升至屋面穹頂的底部環梁,環梁承托螺旋穹頂。在這一項目中,王灝團隊以“木構復興”為背景,以現代結構理念將傳統的螺旋藻井轉譯為結構穹頂,探討小木作成為大木作的可能性。改造后的抱珠樓圖書館外側改造后的抱珠樓圖書館的穹頂“‘拉力海洋之中的受壓孤島’,正是對此類結構的詩意描述,這也是對物理世界中力與反作用力對立統一的哲思。結構與建筑期待共同探索一種結合古今特征的木構模式,這種新模式給建筑設計帶來了擁有更多自由度的潛力與活力。”王灝也表示,這樣的結構設計并非復制古法,復現古式,而是一種建筑學意義上的傳統木構復興。如今,改造后的抱珠樓轉型成一個集展覽展示、文化傳承、交流體驗和服務配套于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。“‘古城復興與人地情結’中國建筑師作品展”在抱珠樓對外展出用建筑展覽呈現“人地情結”7月8日,“‘古城復興與人地情結’中國建筑師作品展”在抱珠樓對外展出,向公眾講述了建筑與人文傳統的屬地關聯。這一展覽由佚人營造建筑事務所聯合創始人、主持建筑師王灝,以及第九屆深港城市\建筑雙城雙年展(深圳)總策展人、pills工作室創始人王子耕作為主策展人,呈現了孟凡浩、何崴、趙揚、水雁飛等十余位建筑師及藝術家關于人、地、建筑的理解和回憶。展覽現場展覽現場,抱珠樓院落中呈現的木結構探索展覽現場,抱珠樓圖書館模型展廳中,建筑師孟凡浩的“東梓關鄉村復興實踐”是一場與鄉村的對話。東梓關村位于杭州富陽場口鎮西部,因郁達夫同名小說《東梓關》而著名。在該鄉村復興的案例中,建筑師結合傳統民居人字屋面中微曲、起翹的做法,再通過抽象與重構策略將屋頂做成不對稱坡和連續坡,幾個單元相互連接,使得屋面關系相互呼應,深灰色屋頂與白色墻體相互映襯,實現傳統意向的現代化轉譯。關于鄉村聚落的重塑,孟凡浩認為,“當代設計應從傳統聚落中尋找關聯,而不是從傳統的生成機制中尋找成因。”孟凡浩 東梓關鄉村復興實踐建筑師趙揚的作品“寸四民族文化工藝傳承中心”及其在大理的實踐項目則體現出了他的建筑思考。他認為,好的房子,從來無需抗拒生活,而且正是因為生活,自然而然生長成了剛剛好的樣子。同時,他的設計也呈現了當下的人際關系的變化。建筑師水雁飛展示的“吉本崗藝術中心”是一棟在西藏拉薩老城區的歷史保護建筑改造案例,連接著當地的日常生活與文藝氣息,而另一個案例“新范菜市場”則是一個重建項目,位于浙江省縉云縣壺鎮鎮的老城。該項目也是建筑在人與地的關系中的重要一環,呈現出建筑師所關注的百姓市井生活。展廳現場,水雁飛“新范菜市場”模型展廳現場,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的案例何崴 石窩劇場建筑師何崴的“石窩劇場”同樣是一則關注公眾生活的建筑案例。“石窩劇場”位于威海環翠區嵩山街道五家疃村,前身是一處廢棄的采石坑。建筑師保留了場地中原有的石壁,將其作為劇場的背景墻,看臺環抱石壁設立,從舞臺地平面逐漸抬高,看臺下的建筑設計成咖啡廳和公共衛生間等。何崴告訴記者,“這一改造的造價低(石材直接來自采石場),工程簡單,維護也方便。改造后,這里經常舉辦文化娛樂活動,目的是豐富當地村鎮百姓的日常生活。”展廳現場華黎 先鋒廈地水田書店除了劇場,展覽中也有鄉村中的書店改造案例,那就是建筑師華黎的“先鋒廈地水田書店”。該項目位于福建屏南廈地古村村落北側,被一片水田環繞。建筑的前身是一座荒廢已久的當地民居,僅保留下了三面完整的夯土老墻和殘破的院墻。基于對場地歷史以及村落整體景觀的尊重,殘存的老墻被視為容器,包裹了新建的混凝土和鋼結構內膽,形成當代與傳統的對話。而最西端的懸挑體量成為從老墻的包裹中唯一的溢出部分,這里形成三面向外的咖啡廳空間,公眾可以在此感受村落和水田的風景。劉可南 大樂之野計家墩酒店羅宇杰 三葛村青創公社此外,展廳中,建筑師劉可南的“大樂之野計家墩酒店”,建筑師王斌的“紹興宣化坊裘宅”等案例是對在地居住的探索;而建筑師王子耕的“MotivMfg 品牌店”,建筑師羅宇杰的“三葛村青創公社”,建筑師潘暉的“江蘇靖江濱江新城垃圾中轉站”等則是各自對于空間的探索。策展人王灝告訴記者,展覽“人地情結”展示了當下很多的建筑師并非只盯著城市中的高樓大廈及博物館、藝術館的設計,而更多的是關心民生,思考建筑空間與土地之間的關系,思考建筑與地方的鄉土情懷。展覽除了建筑設計,也展示了藝術家史劼的繪畫作品。在王灝看來,這些繪畫也能成為一種概括,展現了山水不僅僅是繪畫的母題,更是一種哲學,一種世界觀,從文人案頭到一座園林,再到一片村落,一座城市,山水、鄉村及當地環境始終將人與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。王灝 紫石糧倉史劼繪畫作品 廢墟博物館展覽將展至10月8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