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長大后沒出息,家中大多有8個“窮”習慣,父母千萬不能忽視
浩浩來自一個普通家庭,從小他的生活中就充斥著父母無休止的比較與攀比,譬如在餐桌上大人討論的常常是誰家又買了大牌包包,誰家孩子又得了什么大獎的話題。從浩浩懂事開始,他就很清楚地記得,父母很少跟他討論知識、藝術或者是夢想的話題,他們更多的是關注物質的積累和外在的成功。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長大,浩浩逐漸形成了一種認為金錢和物質就是衡量一切標準的心態(tài)。很明顯的表現(xiàn)是,長大后的他在工作中表現(xiàn)出了急功近利的心態(tài),缺乏持之以恒的努力,卻總想著要在一夜之間成名成家。浩浩的故事并非孤例,這種由家庭環(huán)境種下的"窮"習慣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比比皆是。通過浩浩的案例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家長的不良習慣如何在不經意間影響著孩子的一言一行,進而影響其未來的命運。因此,為人父母者必須正視這一問題,并采取積極的措施,為孩子營造一個更加健康的成長環(huán)境。那些長大后沒出息的孩子,家中大多有以下8個“窮”習慣,作為家長的我們千萬不能忽視。01 “過于精打細算”的生活態(tài)度生活簡樸本是人類美德,但過猶不及。如果家長在生活中“過于精打細算”,孩子所接收到的,很可能不是理財和節(jié)儉的智慧,而是一種潛意識里的匱乏感和不足感。比如,家長帶著孩子到超市購物,想方設法要“揩油”等等,這種“過度精打細算”的行為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。長此以往,孩子可能會內化這種“窮習慣”,長大后的他們即使有能力,也會下意識地認為不值得為自己的興趣或正常的生活享受投資,可能會在財務上過分保守,會在生活上苛責自己。作為父母,要平衡節(jié)儉與適度的消費,不“過于精打細算”,為孩子樹立一個合理健康的消費觀。02 “功利至上”的價值追求當父母在孩子面前頻繁地表現(xiàn)出對金錢的渴望和追逐時,家中的空氣中就會充斥著一種功利的氣息。慢慢地,孩子的價值觀就可能會悄然發(fā)生偏移。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。在這種環(huán)境下成長的孩子,會狹隘地把金錢和物質成當作是成功的唯一標志,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充實和個人品質道德修養(yǎng)。這種價值觀的扭曲帶來的后果是不容忽視的,會讓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變得重物輕人,在人際交往中過于計算個人的利益得失,缺乏真正的同情心和合作精神。最終,這種功利至上的追求可能會導致他們在經歷挫折和失敗時,變得脆弱不堪,因為他們沒能學會如何為非物質的價值而努力,也沒能領悟到生活的真正意義和幸福所在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(fā)生,作為父母,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對功利之外的事物的尊重和欣賞,比如熱愛學習、樂于助人、欣賞藝術等等,幫助孩子建立起更為全面和均衡的價值觀。03 “急功近利”的心態(tài)孩子在與父母朝夕相處中,很容易受到父母行為模式的影響,而且這種影響是無聲無息的。當父母展現(xiàn)出一種急于求成的態(tài)度時,比如過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視長期的發(fā)展,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接受這一行為準則。受此影響,孩子可能會在學習中產生浮躁心理,一門心思去找學習捷徑,總想著立竿見影,卻又不愿投入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深耕和精進技能。長期來看,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(tài)會影響孩子解決問題上的深度,也會限制他們在學習領域的深入發(fā)展。事實上,“急功近利”的心態(tài)不只是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,還導致他們在面對挑戰(zhàn)和困難時會輕易放棄,缺乏堅持和努力克服難關的毅力。這無疑是在提醒我們家長,要避免“急功近利”的心態(tài),應當通過自身的良好言行向孩子傳遞出耐心、毅力和對長遠目標的追求,以此培養(yǎng)孩子穩(wěn)健的性格和堅定的信念,讓他們懂得包括學習在內的任何值得擁有的東西,都需要付出時間和努力才能獲得。04 “沖動消費”的習慣眾所周知,家庭消費模式與家庭成員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模式密切相關。如果父母的消費模式是以沖動和即時滿足為導向,缺少預算和規(guī)劃,不了解理性消費的重要性,而是習慣于看到什么喜歡的就要立即購買,那么,孩子在耳聞目覽下,也很有可能染上相類似的沖動消費模式。長大后,這些孩子在面對金錢和物質誘惑時,就會缺乏自控力,可能因為無法滿足不斷膨脹的消費欲望而感到焦慮和不滿。或者在消費模式上重復父母當年的錯誤。要破解這一惡性循環(huán),父母首先需要反思和調整自己“沖動消費”的習慣,從源頭上切斷對孩子的沖動消費模式的影響,同時教育孩子養(yǎng)成良好的消費習慣。05 “逃避責任”的人生態(tài)度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,也是教育孩子學習責任感的第一課堂。如果父母在面對問題和挑戰(zhàn)時常常推卸責任,不敢承擔后果,總是尋找外界因素來解釋失敗,身邊的孩子也會模仿這些行為,最終染上逃避責任的習慣。這使得他們今后在遇到困難或挑戰(zhàn)時,不是去積極思考如何解決問題,而是習慣于去尋找各種借口,推脫自己的責任。長此以往,受到負面影響的孩子也會缺乏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,不敢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。經驗常識告訴我們,在社會上,不愿意承擔應盡責任的人往往難以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,這不僅會限制他們的社會人際交往,還可能影響到他們未來職業(yè)生涯的發(fā)展。對父母來說,要想避免這種現(xiàn)象的發(fā)生,就應該通過自己的榜樣,教會孩子在面對錯誤和失敗時應有的正確態(tài)度。這樣,孩子才能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承擔責任,形成正直、勇敢和負責任的優(yōu)秀品質。06 “消極悲觀”的生活觀念人生難免會遇到困境和挫折,面對困境和挫折,我們不應是消極悲觀,而應是積極爭取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父母的情緒和生活態(tài)度是孩子形成世界觀的潛在影響因素。當父母長期處在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狀態(tài)下,并過多地表現(xiàn)出對生活的不滿和無力感時,這種情緒就會不知不覺中傳遞給孩子。孩子長期在這種“灰暗色調”的氛圍中成長,也會用同樣的消極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,對新生事物和挑戰(zhàn)總是抱著一種懷疑和恐懼的態(tài)度。那些長期處于消極情緒之下的孩子,很可能會變得懦弱,缺少積極向上的動力。在遇到困難時,他們會選擇逃避而不是正面應對,這在很大程度上會限制他們的個人潛能和發(fā)展。更為嚴重的是,消極悲觀的生活態(tài)度很容易導致孩子在心理健康上出現(xiàn)問題,比如焦慮、抑郁等。事實上,這是造成當下抑郁癥有些低齡化傾向的重要成因之一。家長需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態(tài)度對孩子的影響,并盡力為他們營造出一個陽光的、明快的的家庭環(huán)境。父母應該為孩子展現(xiàn)出自己在面對生活困境時的堅韌和樂觀,鼓勵孩子勇敢地面對挑戰(zhàn),發(fā)展解決問題的能力,這樣孩子才能夠培養(yǎng)出積極應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。07 “短視近利”的教育觀念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,更是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塑造。當父母過分關注孩子短期學業(yè)成績,而忽視更為長遠的人格、品格、性格、想象力、創(chuàng)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(yǎng)時,孩子很容易變成只看重眼前的利益,目光短淺的人。在父母“短視近利”教育觀念的影響下,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,不敢面對挑戰(zhàn),從長遠來看這將大大限制他們的個人成長和潛能的發(fā)展。可見,父母需要意識到教育的長遠性和全面性,重視培養(yǎng)孩子的全人素質,而不僅僅是短期的學業(yè)成績。只有這樣,孩子才能夠建立起大格局和長遠視角,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,以及在復雜多變的未來社會中應對各種挑戰(zhàn)的能力。08 “依賴他人”的依賴性一個充滿依賴性的家庭環(huán)境,往往會削弱孩子自我發(fā)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父母如果習慣于為孩子做出每一個選擇和決定,孩子可能會逐漸喪失自主思考的機會,對自己的能力也缺乏信心,從而形成高度依賴他人的心理傾向。當這種依賴性成為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時,他們未來可能會在面臨問題和挑戰(zhàn)時,顯得無助和迷茫,這在未來的學習、工作乃至人際交往中都可能成為一個嚴重的障礙。為了培養(yǎng)孩子的獨立性,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在力所能及范圍之內做出決定,并勇于承擔相應的后果。同時,父母應該在孩子面對問題時,給予適度的指導而非替代解決,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學會獨立思考和自我管理,逐漸成長為既能夠自立也能夠與他人合作的個體。結語總的來說,家庭環(huán)境和父母的行為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。父母的每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藍本。為了孩子的未來,為人父母者們應該積極改變那些不良的“窮”習慣,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,創(chuàng)造一個有利于孩子全面發(fā)展的良好家庭氛圍。愿每個家庭都能成為孩子成長的沃土,讓他們在這里吸收正能量,茁壯成長,最終成長為社會的棟梁之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