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獨家專訪】科學家:干細胞等抗衰老技術,目前還沒足夠科學證據
分類: 最新資訊
養生詞典
編輯 : 養生知識
發布 : 03-01
閱讀 :96
作者|章劍鋒出品|科技《態度》欄目核心觀點:1、逆齡生長最大的難題是心臟和神經細胞都不可再生。2、牛磺酸缺乏和表觀遺傳信息的丟失會引發衰老。這是《cell》和《science》世界一流科學刊物的報道。牛磺酸主要可從食物中吸取。3、目前抗衰老有十大方向,基因編輯、人機共生和細胞重編程目前還屬于研究的早期。4、干細胞技術能不能抗衰老,科學證據還不夠。5、少吃飯能延緩衰老,這是目前最可靠的科學結論。6、根據美國的調查,最高收入人群和最低收入人群,壽命相差十四年。7、業界提倡的抗衰老,是指延長人的健康壽命,即減少老年時期的失能時間。延緩或者阻斷衰老,是所有人的夢想。“阻止衰老,比普及互聯網,更意義非凡!”世界前首富貝索斯說。在過去十年,像貝索斯級別的世界頂級富豪如扎克伯格、比爾蓋茨、拉里·佩奇、巴菲特等,紛紛斥巨資投入抗衰老領域,目標是為了“打敗死亡”。不少富人悄悄打干細胞,希望能保持年輕。“目前干細胞等抗衰老技術,還沒有科學證據。”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常務理事、知名抗衰老科技專家何琪楊在接受科技的獨家采訪時說,目前最科學的抗衰老方式,是“少吃飯、適度饑餓”,這在科學上已經得到了驗證。解決衰老問題,不是靠最新的科技,而是最傳統的“管住嘴,少吃東西”?也許會讓人感到困惑。以下是訪談實錄,請看何琪楊教授如何解讀。何琪楊教授訪談現場照(來源:新聞)美國富人想逆齡生長,但心臟和神經再生很難攻克科技:一個45歲美國富翁想重回18歲,每天5點起床鍛煉、全素飲食、控制卡路里,然后全方位監測身體70多種器官的生物狀態。2023年4月,他嘗試把17歲兒子的血漿輸到自己體內。這是不是有些瘋狂?能實現逆齡生長嗎?何琪楊:他是一種極客行為,作為個人去探索,又沒有危害人類,在安全的前提下,我認為是值得的。美國做這種嘗試其實比較多,比如用一個綜合性的干預手段,吃生長激素、二甲雙胍,運動等等,兩個月表觀遺傳年齡能夠逆轉幾年,這是科學上的報道,是可信的。因為他每天要監測,任何的器官變化都能反映出來。美國人還算比較靠譜,比較注重科學,比如什么因素和衰老相關,是依據科學家的研究來做實驗。美國富豪輸入年輕人的血液,也是有依據的。這個實驗最早是這樣做的,科學家把年輕的鼠跟年老的鼠血管縫在一塊,確確實實年老的鼠好多癥狀就改善了,變年輕了。去年有報道研究發現血小板的生長因子PF4,它有引起器官年輕的功能,這也是有研究依據的,但是美國這個富人把兒子的血輸到自己身上最后沒有成功。圖片:美國富豪Bryan Johnson旗下公司抗衰老效果的宣傳(來源其x賬號@bryan_johnson)其實像他這種,中國也有人在做,是很秘密很低調的進行,也有點商業性質,像打干細胞,因為沒公開所以大家都不知道。科技:世界上有很多富豪企業家在斥重金投資抗衰老技術,像扎克伯格、OpenAI創始人奧特曼等人都涉足這個領域。國外有一種觀點是,如果通過抗衰老技術,能從細胞的層面來徹底逆轉所謂的衰老時鐘(生物時鐘),就會是一個革命性的突破。你同意這個說法嗎?何琪楊:這很復雜,不是那么簡單的,就像胚胎發育一樣,從一個受精卵發育成為胚胎,要經過很長很長的過程,對于已經出生的人類來說,是不是在體內修復了某一類細胞,就能夠把整體的衰老水平逆轉,這僅是一種探索。是不是肯定能成功,我認為難度太大。現在最難的一個問題是心臟的再生,心臟當然也可以移植,但心肌細胞在我們出生之后就不分裂了,它就不再生了,它的衰老就是不可逆的,而我們人體是需要心臟輸送血液的。還有一個難題是神經細胞,它也是不能再生的,神經細胞會產生很多突觸,它有很多信息處理的功能,你要把神經細胞再替換,也很難。這都是目前很難攻克的科學問題。科技:是不是富人或收入高的人,更容易實現抗衰老?因為他們和普通人相比,具備更多的資源和條件?何琪楊:確實,美國那邊也做過一個調查,最高收入的人群跟最低收入的人群,壽命能夠相差十四年,收入越高的人活得越長。美國的貧富分化很嚴重。生活中吃的食物和心理狀態都會影響人的壽命,比如人的成長經歷會影響到人體的端粒(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復序列)。研究發現,小時候受過虐待的兒童,端粒就會縮短;年輕時候特別是兒童期,如果營養不好,到年紀大的時候就容易得病。食物和心理狀態不光是對端粒,甚至對基因也會有影響。在動物實驗中,也能證實這一點。 悄悄打干細胞的大有人在,很多抗衰老技術科學依據不足科技:人為什么會衰老,科學上研究清楚了嗎?何琪楊:目前衰老的研究假說大概有300多種,從各個不同角度試圖把它解釋清楚。從1990年左右以來,以氧化應激損傷引起的衰老,還有端粒損耗縮短引起的衰老,這兩個實驗做得比較多。2023年在《science》雜志上有一篇論文提出,牛磺酸缺乏會引起人的衰老,《cell》雜志也提到表觀遺傳信息的丟失會引起衰老,這兩個因素都是比較肯定的,都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刊物的報道。牛磺酸是人體當中比較稀有的氨基酸,主要從食物當中吸取。《science》報道的牛磺酸缺乏,主要是跟腸道紊亂有關系。但這是可以調控的,比如鍛煉的時候,牛磺酸會升高,還有一些功能營養素飲品,也會添加牛磺酸,一般來說服用這些東西有用,但對服用量有要求,需要進行科學的測定和換算,也沒必要過度補充它,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。表觀遺傳基因丟失導致的衰老,大家知道在細胞核里面,DNA有一個雙鏈,涉及很多的遺傳信息,也就是說它失調了,比如前段時間在《Nature Aging》上面哈佛大學團隊提出表觀遺傳衰老的信息學說,就是表觀遺傳信息的丟失、混亂而引起的衰老。科技:目前在人類抗衰老方面,主要有哪些值得一提的做法或策略?何琪楊:大概有十種策略,第一是熱量限制,限食、適度饑餓的療法,不少人在用。第二是清除衰老細胞。第三是服用藥物,比如服用二甲雙胍、雷帕霉素,還有亞麻素,這些所謂抗衰老的藥,國內也有不少人悄悄在用。第四功能營養素補充,在國內叫做保健品,這個不是藥品。第五是運動,一定程度上能夠延緩衰老。第六是心理方面的調節,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抗衰老。第七是調節腸道菌群,保持腸道健康很有必要,腸道如果不健康,會導致大概90%的疾病產生。第八是基因編輯。第九是人機共生,通過機器體外調節,把人的某些功能增強,是比較新的技術。圖片:山中伸彌教授(來源: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)第十種,是細胞重編程技術,它屬于細胞調節,讓變成一類器官的細胞重新年輕化,像干細胞技術,讓一些器官細胞變成胚胎化的細胞,技術是很成熟的,日本的科學家山中伸彌就因為干細胞技術獲得了諾貝爾獎(注:山中伸彌是日本京都大學教授,誘導多能干細胞技術創始人,他通過對成型的皮膚細胞和血液細胞進行初始化還原處理,能使其逆轉到最初的受精卵狀態,成為干細胞再重新生長,獲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。)科技:基因編輯、人機共生和細胞重編程,有科學依據證明對抗衰老有效么,目前的應用情況是什么樣的?何琪楊:人機共生是因為馬斯克正在做腦機接口,我認為今后也許是抗衰老的一個方向,值得加以探索,現在還無法得出結論。圖片:馬斯克腦機接口公司相關實驗研究(來源:X賬號@neuralink)基因編輯,從理論上來講,如果知道有些基因可能引起衰老或者衰老相關疾病,可以把這個基因修飾掉,或者讓它表達功能降低,或者增強比較好的基因,去年《science》有一篇文章,主要做酵母實驗,把酵母的衰老基因刪除掉,進行編輯,發現有效。但這種策略目前在人身上沒有做(實驗)。倫理風險在于,如果把基因改造完,產生了一個更好的人類,那這個被改造過的人類就不是原來的你了。另外,這種改造是不是真能讓人完全的年輕化,科學上也還沒有結論,研究還很初期。細胞重編程,肯定也是一個很好的技術,當你知道有個因子是導致衰老的,就可以對它進行操作,重編程,然后回輸到體內。問題在于,回輸之后到底怎么樣,很可能它并不能夠讓你變年輕,因為在人身上目前還沒有證據,都只是在實驗室的實驗中。科技:據說打干細胞可以抗衰老,甚至讓人實現“逆齡”,從科學上來講,是真的么?何琪楊:國內目前打干細胞的人挺多的,主要是那些有一定收入的人群在使用。但據我所知,國內有兩三百家干細胞公司,衛健委沒有批準過一個收費打干細胞的項目,但也查不出來。他不可能說我是專門給人打干細胞的,好多人就是用自己的細胞委托給相關機構培養,然后再回收,這屬于商業行為。衛健委沒有放開,是因為干細胞技術是不是能夠抗衰老,科學證據不夠。有的人說打完了有效,但這個效果究竟確切不確切,科學原理是什么,沒有定論。干細胞也好,重編程也好,都沒有過硬的抗衰老科學證據。前段時間有個報道,因為做人體研究要有對照組,對照組打的是生理鹽水,那肯定不行,我認為不嚴格。要用到臨床醫學上,肯定需要設立很嚴格的一個實驗,但目前這種實驗是缺乏的。少吃飯能抗衰老,這有最可靠的科學結論科技:您上面提到限制飲食,也就是通俗講的少吃飯,或者適度的饑餓,實際上是抗衰老的好辦法,我也看到相關的報道,這有科學依據么?何琪楊:這是經過科學充分驗證的,是抗衰老的有效方法。我們通常所說的少吃東西,最正規的術語叫做“卡路里限制”,熱量限制。世界上最早關于卡路里限制的研究文章是1935年發表的,科學家做這個實驗的背景是,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,好多人吃不飽飯。科學家想知道,吃不飽飯是不是人的健康就差了。在基金會資助下,他們給動物做實驗,發現吃少一點它的健康狀況反而更好,活的時間反而更長。大概在1990年左右,全世界的老齡化又開始了,好多人就又去做很多動物實驗,例如線蟲、酵母、果蠅、小鼠和獼猴,還有人自己也嚴格進行飲食限制,都證明少吃對健康是有益的,說明熱量限制能夠延長壽命,能夠減少疾病。目前這是一個最可靠的科學結論。科技:吃得太多或者頓頓飽食對身體有什么不好?何琪楊:因為你吃進去太多東西消化不了,會產生積食,導致肥胖,肥胖就會有炎癥,也會引起細胞衰老。有些人可能經常暴飲暴食,不一定很胖,他的身體實際上也是有炎癥。動物實驗當中是這樣的,肥胖的患者慢性炎癥比較高,有的時候會有細胞衰老。我最近看到一個數據,大概中國有1.4億糖尿病患者,發病率達到12%,而在1980年左右,中國人的糖尿病發病率1%都不到,40年間發病率達到這么高,我認為除了生活環境因素,主要還是食物太豐富,營養過剩導致,人吃得太多,尤其是含糖食物吃得太多,加上運動也不夠。科技:日常生活中,普通人該怎么控制飲食呢?圖片:合理飲食(來源:AI生成)何琪楊:有兩種方法,一種是你每天都控制,少吃點,七八分飽就可以了,不要吃得很撐,國外有人就是這樣,長期堅持每天吃少一點。另外一種叫做間歇性飲食,在一段時間里限制,少吃,在其他的時間就隨意吃,主流做法叫每周5+2,五天隨意吃,兩天限制,這兩天只吃平時1/4熱量的食物。最近有一個研究,人在一天的不同時段吃東西,對身體的影響也會不一樣,比如說晚上吃東西,可能更容易長胖,要是在下午三點前把食物都吃完,對控制血糖效果會更好,也不容易長胖,這叫擇時飲食。科技:作為抗衰老專家,你自己是怎么做的?何琪楊:晚飯我會盡可能少吃主食,米飯饅頭面條很少吃,吃主食容易長體重。一般情況下我晚上都是喝蔬果汁,蔬菜跟水果榨的果汁,一杯下去也會飽,維持我自己的健康體重。蔬菜和水果加起來四、五種,直接榨,榨完之后要把所有東西都喝下去,不把渣給扔掉,確保里面的纖維素不丟掉,我這個方法營養不會破壞掉,也沒有鹽沒有油,也管飽。當然,腸胃不太好的人,要先把腸胃調理好再這樣吃。中國人喜歡吃炒菜,炒的菜雖然香,但油比較高,蔬菜經過烹炒之后,有些營養也會被破壞掉,像葉酸會被破壞,導致我們中國人得H型高血壓比較多。吃蔬果汁能避免這個情況,而且你如果一頓吃了好多食物,想通過運動來消耗熱量,那是很難的,少吃一點可能會更簡單。對抗衰老學界沒有共識,大家誤解了抗衰老的含義科技:人類的衰老能夠被逆轉或阻遏,這在科學界有共識么?何琪楊:在主流科學界其實是不用“抗衰老”這個詞的,因為科學上強調衰老是不能抗的,只能是延緩衰老。美國FDA(食品藥品監管局)也認為,衰老是不能治療的。美國實際上最正統的是美國醫學會。美國抗衰老醫學會,他們那些人做事不科學,包括對衰老的研究,這些人之間也有很大的矛盾,有爭議,還打過官司。目前我們學界更愿意把抗衰老表述成衰老干預,或者叫長壽干預、長壽醫學。去年《 Cell》雜志明確說,能夠逆轉衰老,他們說的是“逆轉”,比“抗”還更遠。從表觀遺傳的年齡來說,確實有的人經過一些措施之后能夠顯得年輕起來,這樣來講,抗衰老似乎也可以接受,但這種個案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。科技:實際上健康長壽和抗衰老、重回年輕還不是一回事,不是一個概念?何琪楊:我們提倡的抗衰老,是要延長人的健康壽命,就是減少你老年時期的失能時間。失能有六個標準,比如不能上廁所、不能起床、不能吃飯等等,生活不能自理,而我們通過抗衰老延長你的健康壽命,能讓你健健康康的時間更多。我2023年10月份去廣西評審長壽之鄉,見到一位100多歲的老人,他這么多年只上過醫院一次,所以我們講的健康壽命,就是這樣,你活一百歲,如果天天躺在床上不能自理,需要人來照料,那樣的長壽就沒有什么意義,沒有什么生活質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