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二學生捅傷老師后跳樓是孩子病了還是教育病了?
分類: 最新資訊
養生詞典
編輯 : 養生知識
發布 : 03-24
閱讀 :86
真心希望每一個父母都明白:我們帶孩子尋求價值,不是要尋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,而是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羅馬。每個孩子生來不同,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風景,父母要做那個發現美的人。本文來源:公眾號“常青藤爸爸”(ID:ivydad_ivydad)。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,請記得要把我們“設為星標”哦!點擊卡片,預約精彩直播現在的孩子都怎么了?河北邯鄲殺人劫財、毀尸滅跡的3名初一孩子還在接受審問,河南駐馬店一個初二學生竟又干下了捅傷老師、繼而跳樓的事兒。根據官方通報顯示,當天這個學生因為沒有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了。再加上老師有點拖堂,本就心懷不滿的他立即爆發了,拿著一把小刀對著老師的后背就捅上去了。他自己呢,慌亂之下從樓上直接跳下去了。事發之后,老師和這個學生都被送到了醫院搶救,目前暫無生命危險。不知道老師批評學生的時候是否態度極其惡劣,也不明白拖堂時如果學生尿急到爆炸為什么不直接出教室,而我最不能理解的是,這個孩子為什么要用如此極端決絕的方式去“解決”問題。這難道要老師們以后上課都要穿著盔甲嗎?!以防不小心又犯什么“錯”?還是孩子會拿跳樓當兒戲,下次情緒激動了也想繼續用這種方式解解悶?這讓人不禁想問一句: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?!事件發酵到網絡上后,很多人都說這個孩子是“壞種”,但也有不少人擔憂孩子的心理健康: 壓力大、神經脆弱……這個孩子到底是一時沖動還是蓄謀已久,我們尚未可知。但從他跳樓的動作上看,我們大概能猜的出這個孩子并不開心,甚至有種同歸于盡的悲壯感。前段時間,清華大學甘陽教授的一番話發人深省,他說:“大學越來越像工廠,院系像車間。”學生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一樣加班加點、沒日沒夜地學。雖然很努力,但換來的卻是“焦慮、疲憊、未老先衰”。“當你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,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。”但當孩子只被當做流水線機器時,他們既沒有體驗過多彩的生活、也不知道為何而學習,所以即便衣食無缺也無法開心和快樂。說到這里,我想起李玫瑾教授曾在一個演講里談起自己兒時的學校生活,她說:“我們應該壓縮課堂時間,給孩子更多的天地,為ta創造體現價值的機會。”孩子必須知道為何而活,才能活得有力量有活力,孩子必須先了解自己的價值,才知道為何而活。那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,找到自己的人生出路呢?這是困擾很多孩子、同時也困擾父母的一道難題。常爸特意整理了李玫瑾老師這次演講內容,希望能夠幫到迷茫的父母們。父母和孩子對青春期的感受,截然相反對父母來說,一個孩子在他一生中主要不好管的時間段都是在青春期。青春期是什么時期呢?就是十二三歲開始到十八九歲。這些孩子的問題,包括但不限于厭學,頂撞父母……讓我感覺到,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反抗是非常強烈的,強烈到父母已經按不住了。這時父母就很焦慮,焦慮的同時會加大努力再繼續施加壓力,繼續按。在這種情況下,很多家庭會出現非常大的沖突。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案例,一個孩子玩手機,父親說“你馬上要考試了還玩手機”,孩子不理他。父親就把手機搶過來直接從陽臺扔了下去,兒子立即沖到陽臺也跳了下去。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,任何一個父母都要瘋了。因為你對自己、對孩子所做的所有努力和盡心,在這一瞬間都化為烏有,完全無法彌補了。這時候家長都會問同一個問題: “為什么? 怎么辦? 怎么了? ”我之所以選擇這個演講題目,就是因為我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有不同階段的。我講過很多次“心理撫養”,所謂的撫養包括3個階段。第一階段,0到6歲,這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第一個階段。第二階段,6到12歲,為潛伏期。這是最省事、最平穩,看不出問題的一個時期。第三階段,12到18歲,為性發育期。這段時期首先一個變化就是人的身高,其次就是性器官功能的出現。性有第一性和第二性。第一性一般是器官性的,孩子一生下來就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。但這個器官只是存在而已,沒有功能。12歲以后,性器官功能開始出現。女孩會早一點,男孩晚一點。第一個表現就是身高變化,一兩年之內孩子就長高很多,這個變化會對孩子心理產生重大影響。第二個表現就是性發育。當女孩來了月經,男孩來排精后,心理就開始激動、躁動。他們的第一個感覺是,“我是大人了”“我長大了”。這種心態的轉變可能就發生在一個星期之內。但在家長來看,孩子還是那個孩子,并沒有什么改變啊。在家長的心里,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。但在孩子心里,卻發生了一個非常大的轉變:過去我看所有人都是仰視,但我今天看所有人都是平視甚至低著頭。這個階段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。(《十六歲的花季》劇照)當孩子進入到亞成年的階段時,教育應該有哪些重點呢?如果我說3歲之前要有恩于他,3到6歲要立威于他,6到12歲要建立學習習慣,12歲到18歲就是要了解孩子幫助他成年。成年的第一個標準是,能夠獨立,自己解決問題。第二個標準,是你有很多法律上賦予的權利。幫助孩子成年,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。被需要,就是人的價值在我看來,人的價值包含三個方面:影響力、貢獻、個人標價。當一個人在求職時要求工薪必須達到多少時,就表示他開始建立自我認知了。再具體點,價值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。第一,個人在社會中對他人或別人的意義。(別人和社會因他的存在而受益)第二,他因別人對他的需要而顯出自身的價值。(因得到社會認可、對社會有自身價值而收益)總之,人的價值既是養活自己的生存之本,又是社會意義的體現。人的價值的本質就兩點:一個是自身擁有他人需要,一個是他人需要的我擁有。那人的價值從何而來呢?概括起來有三點:遺傳(由父母而來)、養育(被培養而來)和努力(自我發展而來)。有的人就是天賦之才,生下來就賦有某種使命。只能是他,別人沒法替代。遺傳有個特點,一旦出現終身具有,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智能和特殊能力。還有一種是后天養成的,像郎朗這樣“后天經過痛苦磨練成才”。這是除了天賦外,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具備的資本。“磨難鑄才”需要有意地培養,一旦形成也會終生受益。其中最重要的是技能(言語、計算)和性格。總結一下,人的價值就是從智能、特殊能力、技能和性格四個方面來體現的。價值多元化,每個孩子都有出路首先是智能,即人的認識能力的綜合體現,主要包括人的感覺、知覺、記憶、思維。其中思維比較具體,包括概括、判斷、推理。智能是可以被測試的,得到的分數就是智商。智商,會體現在學習成績上。這個東西主要是天生的。曾有人問我,后天的教育對智力有什么影響?我說,后天的教育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去培養和發展,但如果他不具有這個智力,培養是沒用的。智力這個問題很復雜。在思維上,有的人屬于大智若愚型的,總是慢慢的,需要思考很深的問題。有的人屬于非常敏銳的那種,反應很快。在感覺上人和人也不同,我的視覺非常好,我孩子的聽覺非常好。我跟她同樣看一段文字,我會比她快很多。但是在聽東西上,她能辨別出的音比我要多。智力屬于一般認識能力,還有一種叫特殊能力,即不教而有的能力,就是天賦。比如王寶強,沒進過電影學院,就在門口蹲著被導演看上了。第一部演個小角色,就獲獎了。他演戲的能力就不是教出來,而是他本身就具有的。這種能力往往和興趣相關,并且超出眾人:音樂中,視、唱、耳聽的能力;繪畫中,對顏色層次、線條、空間關系等方面具備的能力;體育中,肌肉的爆發力;舞蹈中,協調與柔軟力。這些能力都是從娘胎里帶出來的,但如果孩子沒有這么幸運具備這些能力呢?老天爺很公平,他還給了我們一條路,叫后天培養的技能。技能,就像巴普洛夫對狗做的實驗一樣。狗本來見到肉才會流口水,但巴普洛夫讓肉和鈴聲、燈光一起出現。久而久之,狗只要見到鈴聲和燈光也會流口水。技能,就是完全在后天通過有意的重復練習形成的一種能力,讓他建立神經系統上的暫時的神經聯系,我們也叫“通道”。這個通道一旦建立,就可以形成一種技能,而且不用經過特別復雜的過程就能完成。技能包括的范圍非常廣,比如說話、計算、寫字、跳舞、駕駛等。由技能可以形成很多工作,比如翻譯、理發、做飯、機械組裝和修理等。這些就是老天留給我們的發展途徑。除此以外,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性格。我們都知道,性格決定命運,但很多人并沒有具體地解析過,為什么性格會決定命運?性格是如何決定命運的?人的價值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,性格價值。比如一個人憨憨的不是很聰明,但特別認真。作為一個老板遇到這么一個人,一定會覺得很踏實、很放心。性格,就是后天早年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,里面既有技能也有社會性。它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:吃苦耐勞:勤勞、忍耐、堅持、耐心;心胸大氣:包容、忍讓、體諒他人;大智若愚:不計較、肯付出、有底線;樂于助人:仁厚、善良、擔責、不怕吃虧。我在研究犯罪中發現,很多犯罪人都有同一個簡單的問題:從小沒有養成勤勞的習慣。家里人不讓他干活,這會造成一個現象,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能不干就不干,怎么簡單怎么來。這種狀況呢,如果你智力很好夠聰明也能解決問題。但如果你不聰明,就很麻煩了。因為你既不聰明又不勤快,誰愿意養著你?尤其是男性,哪個女性愿意找這樣的男性做丈夫?這種男性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,找工作不順利、找對象結婚后生活不順利。有些男人就很氣憤,出去砍幼兒園了。既沒能力,性格上還有缺陷的人,是最無可救藥的人了。此外心胸大氣也很重要。都是聰明人,但有的人就招人喜歡有的人就讓人討厭。因為有的聰明人特別寬容、平和,而有的聰明人特別計較、心胸狹窄,不動聲色地算計人。我曾經帶過一個學生,我一直覺得他的發展前途一定會特別好。因為這個孩子既聰明還寬容,什么事兒都不計較。那時電話費很貴,他陪我出差,有個同學給他打電話。如果是我,可能第一句就是“你有什么事,我在外地呢!”我就要讓對方知道我在外地,電話費很貴。但那個同學始終沒說,還特別耐心地回答人家問題。果然,他現在發展得特別好。老天給了我們很多路,本來天無絕人之路,可現在很多人很有“本事”,居然設了很多絕人之路。把學習框定在課堂里,是對學習的窄化能力有天生的也有后天的,但我們現在基本上都是一條道: 你好好上學,再考大學,不考大學你就沒希望。所以很多學生進入到中學后就很痛苦,因為要中考,要千軍萬馬過一條獨木橋。大家現在總覺得職高并不理想,就把考試和升學視為了必然之道。這個必然之道的前提是,以考試作為個人價值判斷的標準,以成績作為孩子價值衡量的標準,以升學率為重點考核的指標。結果就是一部分智商不是太好的孩子(智商不好別怪孩子,天生的)被家長不加鑒別地要求全面發展,一旦沒達到目標就被諷刺“瞧你笨的,人家考100分你考70分”。另一部分智商很好的孩子,父母覺得孩子一定很有出息,大包大攬,導致孩子在生活上是弱能。這兩種做法,都沒法讓孩子很好地找到自己的價值。該怎么做呢?第一步,幫助孩子尋找他的價值。為他創造“體現價值”的機會;觀察他的興趣和專注點;擴展他的涉獵范圍和領域;尊重并把選擇權給孩子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但天賦是需要尋找的。如果父母不主動幫助孩子尋找天賦,有可能孩子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擅長什么。比如鋼琴,沒彈過鋼琴就永遠不知道孩子是否有音樂天賦。所以我們家長不要天天想著把孩子送到學校里去,可以帶他去各種場合,接觸并擴展自己的興趣。我小學到大學都是上半天課。我們會到農村、工廠、商店,學工學農學經學商全干過。這個過程特別有意思,各種事情、各種人都可以見到。但現在的學生呢?從早到晚的上課。我覺得我們現在這個教育越來越扭曲的地方在于,把所有的學習都認定為課堂學習。這是完全錯誤的。我們應該壓縮課堂時間,給孩子更多的天地,為他創造體現價值的機會。我提倡要擴展孩子涉獵的范圍和領域,很多家長一聽這個就覺得是要帶孩子出去玩,旅游。我說這不對,我說的玩是這周末咱爬山、下周末咱們溜冰去、下下周末打乒乓球、再下周末打籃球……你要進入不同的領域。孩子到青春期,我特別強調一點,就是尊重孩子。我們應該把決定權交給孩子,應該怎么交呢? 簡單說,就是你要給孩子做參謀。比如告訴孩子這個事兒會有幾種結果,你認為你想要哪種結果,這才叫尊重。第二步,幫助孩子拓展他的價值。通過撫養,賦予他的言語表達力;陪伴成長,帶他進入各種“社會圈”;諄諄教導,指導他待人處事的準則。一歲之內,天天陪著孩子。三歲之內,天天在孩子耳邊叨叨。孩子聽到得多,他就說得多。言語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,有些人從來不會招人欺負,就是因為他一說話就讓人樂。相反,有人不會說話,一說就讓人煩,就容易挨揍。家長怎么帶孩子進入各種“社會圈”呢?最簡單的辦法,就是串門兒。讓他結識不同的人,或者參加不同的活動。我們可以跟孩子聊一聊,自己在單位遇到了什么事兒、自己是如何處理的,然后問孩子“你覺得的呢”。這就可以帶著孩子成長,告訴他怎么和社會打交道。第三步,幫助孩子認識他的自身價值。根據他的智力,尋找合適的專業;根據他興趣,尋求獨特的發展;根據他的特長,尋找合適的職業;根據他的性格,尋找社會職業圈。孩子要是智力好,就看他哪科學得好,確定適合的專業。 孩子學習不好,就根據興趣看看能做什么職業。從操作性上發現孩子的特長,從特長尋求職業。比如有人喜歡做飯那就做個廚師或美食博主。如果孩子啥都不突出,那就從性格上入手。比如有人就喜歡和人打交道、幫別人,到工會估計是不錯的。總而言之,幫孩子找到價值需要結合兩個方面:認識自己和認識社會。前者是尋求自己喜歡的、擅長的東西,后者是了解時代發展,只要兩方契合,孩子才能發展得更好。有孩子考試680多分,但不知道該報什么專業和學校,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兒,很糟糕。價值不在大小、掙錢多少,而在于孩子能否知道自己的價值,能否被人發現和認可,能否感受到相互需要。價值有不同的類型,也不在某時某刻。我們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才能看到孩子擅長什么,才能明白不留下作品但留下歡聲笑語,不能報效國家但能奉養父母也是珍貴的價值。我們要讓孩子向陽成長,父母給予空間和陽光,以引導和尊重為中心,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。李玫瑾教授的演講就整理到這里了,篇幅略長,整理也不易。但如果能讓一個家長重新審視孩子,發現孩子的價值,這份辛苦就值了。真心希望每一個父母都明白:我們帶孩子尋求價值,不是要尋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,而是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羅馬。每個孩子生來不同,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風景,父母要做那個發現美的人。常青藤爸爸。該公號由哈佛、耶魯大學畢業,在世界頂級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運營,旨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。點擊卡片,預約精彩直播長按復制ID, 添加好友, 申請加入高中群管家微信號: guanjia00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