業主自籌資金“原拆重建”是危房改造的積極實踐
分類: 最新資訊
養生詞典
編輯 : 養生知識
發布 : 03-27
閱讀 :96
廣州市首例多產權業主自主籌資改造的危房拆除重建試點項目——花都區集群街2號居民樓近日開工。由此,在探索老舊小區改造特別是危房改造新模式上,廣州改變了過去要么政府主導、大包大攬,要么開發商主導、市場買單的模式,而新增了居民自我驅動改造為主、政府政策激勵為輔的模式。這可以說是“第三條道路”或“多元化改造”的探索。重要的是,在財政緊約束和商品房市場告別高速增長的背景下,加上更強調片區承載力和公共服務供給約束等,傳統的單一主體模式難以為繼。自籌資金、共同承擔成為能解決改造資金來源、聚合改造訴求,攻克“難改項目”的有益探索,更是從“要我改”(都是困難)轉到“我要改”(都是辦法)并實現激勵相容的積極策略選擇。同時,確定了業主自我改造的模式后,必然提振居民參與改造每一個環節的積極性。由此,也界定了其他方(社區、居委、政府部門)服務職能的角色介入。比如,整棟改造在區分不同業主訴求、商戶和業主訴求,空間騰挪(如加裝電梯、設計口袋公園、消防設施等公共服務補短板),引入資金等方面,可以將不同的訴求甚至沖突在業主端內部解決。同時,通過政策創新、規劃調整、財政補貼等,讓業主認識到,政府在幫業主解決問題和困難,從而讓矛盾內部化,加速改造進程、降低改造成本。推動多產權業主自主改造,最大的困境在于如何將業主差異化的改造訴求形成共識。特別是,2000年之前的小區,多數為原福利住房制度下,黨政機關、企事業單位“辦社會”時期供應的房子。在推動自我改造新模式時,既有業主對于住房大包大攬的傳統認識和依賴,也有現居職工老齡化、收入低的現實對于“自我出資”的客觀制約,這就需要精細化的思路和政策創新。因此,在政策宣講和意愿摸查時,要將政策優惠、規劃調整、財政補貼、普惠融資等方面的多方扶持宣講到位,讓業主充分認識到,“等要靠”或不改的話,不僅存在安全風險,而且房子的價值在滅失。自我改造完以后,不僅居住更加舒適,比如非成套改為成套、步梯改電梯、增設停車場、采光通風更好,而且房子的價值更穩定甚至會升值,商鋪的運營價值也會提升。因此,在設計改造方案時,就應該將可扶持的一攬子政策先到位、納入改造方案。比如,住建部門專門制定自我改造的審批流程,騰挪空間用作公共設施(增設學校、公園、煤氣“瓶改管”等)規劃設計,加裝電梯和停車場的空間設計,居民臨遷的房源安排和資金安排,困難居民出資的普惠金融支持等,這樣就能消除異議、凝心聚力,形成合力。另外,老城區沒有太多騰挪空間,沒有太多可新增的面積來補償改造成本,地方政府除了要在土地用途、功能規劃方面加大政策創新,還要加大片區統籌、動態平衡,即擴大改造范圍,實現空間資源整合、低效用地整合、碎片化土地整合,以肥補瘦、跨區域平衡。總之,著眼于空間價值挖掘,將片區空間統籌好,資源密集的優勢發揮好,成本覆蓋的問題就能解決。最后,新形勢下推進老舊小區改造,多方合力取代單一主體將是大趨勢。本質上,多方合力就是“業主出一點、政府出一點、市場出一點”,這就要求政府各方在橫向(住建和自然資源等)和縱向(區、街道、社區等)明確各自責任邊界和協作機制,政府和市場(設計和施工單位)明確各自功能定位,并與居民端搭建對接平臺。這樣,才能將好事辦好、實事辦實、難事辦妥。